糖茄学习网 - 传承弘扬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!

首页 > 百家姓

[ rǎng ]

读音:rǎng

拼音:rang

简繁:壤

五笔:FYKE

五行:土

部外:暂无

五笔:FYKE

笔画:20画

吉凶:吉

仓颉:GYRV

结构:左右

郑码:BSER

四角:40132

区位:4032

统一码:58E4

异体字:壌,?,?,?

英汉互译:soil,loam,earth,rich

笔顺:横、竖、提、点、横、竖、横折、横、竖、横折、横、横、横、竖、竖、横、撇、竖提、撇、捺

笔顺演示

王由三横一竖构成,三横代表天、地、人,一竖贯通天、地、人,这就是天、地、人都要归“王”管的不二哲学。上古时期夏、商、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“王”。“王”作为姓氏即来源于“王”这个至尊之位;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。

[ sì ]

读音:sì

拼音:si

简繁:駟

五笔:CLG

五行:金

部外:暂无

五笔:CLG

笔画:8画

吉凶:暂无

仓颉:NMWC

结构:左右

郑码:XLK

四角:76100

区位:7065

统一码:9A77

异体字:駟

英汉互译:team of four horses,horses

笔顺:横折、竖折折钩、提、竖、横折、撇、竖折/竖弯、横

笔顺演示

王由三横一竖构成,三横代表天、地、人,一竖贯通天、地、人,这就是天、地、人都要归“王”管的不二哲学。上古时期夏、商、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“王”。“王”作为姓氏即来源于“王”这个至尊之位;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。

百家姓排名

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
最新16652018年2014年
2013年2007年2006年
1995年1987年1982年
明朝元朝宋朝
北宋452

内容来源于:www.522266.xyz

起源

壤驷姓主要源自:嬴姓。

源于嬴姓,出自春秋时期秦国贵族壤驷赤之后,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。

古代春秋晚期,秦国的上邽有个人叫壤驷赤,字子徒,在《孔子家语》中作“字子从”。秦国在当时位于今甘肃省礼县东北、张家川东、陕西省宝鸡、凤翔东南一大片地方,那时秦国兵力强大,但文明程度很低。国内甚至于还处在氏族部落联盟的奴隶制早期阶段,加之秦人崇尚好战争胜,所以研学文化的人不多。而那位壤驷赤却是个例外,他从秦国不惜千里迢迢来到鲁国,向孔子学习礼制。礼制,就是用智慧、文明的制度去治理国家。壤驷赤读书很用功,而且有才气,做诗、做文章都很出色。壤驷,显然是秦国嬴姓贵族中的一支氏族,源出无考,因为平民是不可能有条件跑那么遥远到鲁国去求学的。

从壤驷赤之后,这个壤驷氏复姓就不再见于史书记载了。据史籍《姓氏考略》的记载:“孔子弟子壤驷赤之后,以壤驷赤之壤为单姓。”即皆省文简改改为单姓壤氏了,因此壤驷氏在今天极为罕见。

壤驷氏双姓是古老的汉族姓氏,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,在宋版《百家姓》中排序为第四百五十二位门阀。古代春秋时期,秦国上邽有个人叫壤驷赤。那时秦国兵力强大,但文明程度不高,秦国人好战争胜,但崇尚文化的人不多。而壤驷赤是个例外,他就从秦国来到鲁国,向孔子学习礼制,礼制就是用智慧的文化制度去治理国家。壤驷赤很用功读书,而且有才气,做诗做文章都很出色。壤驷可能是秦国贵族中的一支姓氏,因为贫民百姓,是不大可能从秦国跑到鲁国去求学的。但壤驷这个姓,此后就不再见有人被史书记载的了。据古人考证,因为这个姓改成了单壤。据《姓氏考略》中载:“孔子弟子壤驷赤之后,以壤驷赤之壤为单姓。”壤驷姓之后,望出上邽,即今甘肃省天水县西南一带。可见壤驷姓当时是以这里为繁衍中心的。

京兆郡:即长安。壤驷姓郡望

天水郡,西汉元鼎三年(前441年)置郡,治所在平襄(今甘肃通渭),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、秦安县、定西县、清水县、庄浪县、甘谷县、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、陇西东部、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。东汉永平十七年(公元74年))改为汉阳郡。三国曹魏时仍改为天水郡。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(今甘肃天水),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,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、秦安县、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。

秦郡:晋朝时期置郡,初治冀县(今甘肃甘谷),后移治到上邽(今甘肃天水)。民国时期改为度州,州治为天水县。

京兆:亦称京兆郡、京兆尹,实际上“京兆”不是一个郡,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,“尹”为其太守。西汉太初元年(前104年)改右内史置京兆尹,为三辅之一,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。三国曹魏魏文帝黄初元年(公元220年)改京兆尹为京兆郡,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)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、西安市以东、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。曹魏黄初二年(公元221年)封皇子曹礼为秦公,以京兆郡为秦国,曹魏黄初三年(公元222年)又改名为京兆国。魏明帝青龙三年(公元235年)封皇子曹洵为秦王,改京兆国为秦国。齐王(曹芳)正始五年(公元244年)改为京兆郡,今西安,下属五县,除周至、户县外,均在辖区内。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,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。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、前秦和后秦、西魏、北周相继建都长安(后秦称常安),均在此设置京兆郡(或尹)。隋、唐两朝均都长安,另建新城。隋朝时期称大兴城。唐高宗永徽四年(公元653年)改名长安城,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,以雍州为京兆府,置京兆尹。以上称京兆者,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。隋、唐两朝均设京兆尹(郡、府)或雍州,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、大兴(唐改为万年)等二十余县。唐朝以后,长安城不复为都,发展受到一定影响,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。金、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(路),此“京兆”与建都之地无关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、西安市以东、渭河以南、华阴以西一带地区。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,府尹为京兆尹,符合金朝以前“京兆”之意。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“京兆”之称。

天水堂:以望立堂,亦称上邽堂。

秦郡堂:以望立堂,亦称甘谷堂、上邽堂。

京兆堂:以望立堂。

一、壤驷(壤駟)rǎng sì

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;《姓氏考略》亦收,其注云:“孔子弟子有壤驷赤,《家语》、《英贤传》皆以壤驷为复姓。望出京兆。”

二、壤驷(壤駟)

壤驷姓起源:孔子弟子壤驷赤之后,见《家语》、《姓氏英贤传》。

壤驷姓名人:

壤驷射,汉时光禄大夫,宜陵侯。

郡望:京兆。

历史名人

壤驷姓古代名人

壤驷赤春秋末期,字子徒,秦国上邽(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城区)人。孔子弟子,为七十二贤人之一。身通六艺,以诗礼化被西垂。与颜、曾、闵、冉诸贤同为孔子入室弟子。陇上儒学三贤之一。唐代封“北征伯”,宋朝封“上邽侯”,明代称“先贤”,秦州(今甘肃省天水市)文庙设有壤驷赤祠。

郡望

京兆郡:即长安。壤驷姓郡望

天水郡,西汉元鼎三年(前441年)置郡,治所在平襄(今甘肃通渭),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、秦安县、定西县、清水县、庄浪县、甘谷县、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、陇西东部、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。东汉永平十七年(公元74年))改为汉阳郡。三国曹魏时仍改为天水郡。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(今甘肃天水),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,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、秦安县、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。

秦郡:晋朝时期置郡,初治冀县(今甘肃甘谷),后移治到上邽(今甘肃天水)。民国时期改为度州,州治为天水县。

京兆:亦称京兆郡、京兆尹,实际上“京兆”不是一个郡,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,“尹”为其太守。西汉太初元年(前104年)改右内史置京兆尹,为三辅之一,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。三国曹魏魏文帝黄初元年(公元220年)改京兆尹为京兆郡,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)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、西安市以东、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。曹魏黄初二年(公元221年)封皇子曹礼为秦公,以京兆郡为秦国,曹魏黄初三年(公元222年)又改名为京兆国。魏明帝青龙三年(公元235年)封皇子曹洵为秦王,改京兆国为秦国。齐王(曹芳)正始五年(公元244年)改为京兆郡,今西安,下属五县,除周至、户县外,均在辖区内。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,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。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、前秦和后秦、西魏、北周相继建都长安(后秦称常安),均在此设置京兆郡(或尹)。隋、唐两朝均都长安,另建新城。隋朝时期称大兴城。唐高宗永徽四年(公元653年)改名长安城,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,以雍州为京兆府,置京兆尹。以上称京兆者,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。隋、唐两朝均设京兆尹(郡、府)或雍州,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、大兴(唐改为万年)等二十余县。唐朝以后,长安城不复为都,发展受到一定影响,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。金、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(路),此“京兆”与建都之地无关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、西安市以东、渭河以南、华阴以西一带地区。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,府尹为京兆尹,符合金朝以前“京兆”之意。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“京兆”之称。

天水堂:以望立堂,亦称上邽堂。

秦郡堂:以望立堂,亦称甘谷堂、上邽堂。

京兆堂:以望立堂。

一、壤驷(壤駟)rǎng sì

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;《姓氏考略》亦收,其注云:“孔子弟子有壤驷赤,《家语》、《英贤传》皆以壤驷为复姓。望出京兆。”

二、壤驷(壤駟)

壤驷姓起源:孔子弟子壤驷赤之后,见《家语》、《姓氏英贤传》。

壤驷姓名人:

壤驷射,汉时光禄大夫,宜陵侯。

郡望:京兆。

姓氏源流

一、壤驷(壤駟)rǎng sì

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;《姓氏考略》亦收,其注云:“孔子弟子有壤驷赤,《家语》、《英贤传》皆以壤驷为复姓。望出京兆。”

二、壤驷(壤駟)

壤驷姓起源:孔子弟子壤驷赤之后,见《家语》、《姓氏英贤传》。

壤驷姓名人:

壤驷射,汉时光禄大夫,宜陵侯。

郡望:京兆。

堂号

京兆郡:即长安。壤驷姓郡望

天水郡,西汉元鼎三年(前441年)置郡,治所在平襄(今甘肃通渭),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、秦安县、定西县、清水县、庄浪县、甘谷县、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、陇西东部、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。东汉永平十七年(公元74年))改为汉阳郡。三国曹魏时仍改为天水郡。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(今甘肃天水),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,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、秦安县、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。

秦郡:晋朝时期置郡,初治冀县(今甘肃甘谷),后移治到上邽(今甘肃天水)。民国时期改为度州,州治为天水县。

京兆:亦称京兆郡、京兆尹,实际上“京兆”不是一个郡,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,“尹”为其太守。西汉太初元年(前104年)改右内史置京兆尹,为三辅之一,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。三国曹魏魏文帝黄初元年(公元220年)改京兆尹为京兆郡,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)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、西安市以东、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。曹魏黄初二年(公元221年)封皇子曹礼为秦公,以京兆郡为秦国,曹魏黄初三年(公元222年)又改名为京兆国。魏明帝青龙三年(公元235年)封皇子曹洵为秦王,改京兆国为秦国。齐王(曹芳)正始五年(公元244年)改为京兆郡,今西安,下属五县,除周至、户县外,均在辖区内。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,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。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、前秦和后秦、西魏、北周相继建都长安(后秦称常安),均在此设置京兆郡(或尹)。隋、唐两朝均都长安,另建新城。隋朝时期称大兴城。唐高宗永徽四年(公元653年)改名长安城,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,以雍州为京兆府,置京兆尹。以上称京兆者,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。隋、唐两朝均设京兆尹(郡、府)或雍州,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、大兴(唐改为万年)等二十余县。唐朝以后,长安城不复为都,发展受到一定影响,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。金、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(路),此“京兆”与建都之地无关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、西安市以东、渭河以南、华阴以西一带地区。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,府尹为京兆尹,符合金朝以前“京兆”之意。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“京兆”之称。

天水堂:以望立堂,亦称上邽堂。

秦郡堂:以望立堂,亦称甘谷堂、上邽堂。

京兆堂:以望立堂。

一、壤驷(壤駟)rǎng sì

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;《姓氏考略》亦收,其注云:“孔子弟子有壤驷赤,《家语》、《英贤传》皆以壤驷为复姓。望出京兆。”

二、壤驷(壤駟)

壤驷姓起源:孔子弟子壤驷赤之后,见《家语》、《姓氏英贤传》。

壤驷姓名人:

壤驷射,汉时光禄大夫,宜陵侯。

郡望:京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