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茄学习网 - 传承弘扬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!

首页 > 百家姓

[ péng,bāng ]

读音:péng,bāng

拼音:peng,bang

简繁:彭

五笔:FKUE

五行:水

部外:暂无

五笔:FKUE

笔画:12画

吉凶:暂无

仓颉:GTHHH

结构:左右

郑码:BJUP

四角:42122

区位:3777

统一码:5F6D

异体字:

英汉互译:name of ancient country,surname

笔顺:横、竖、横、竖、横折、横、点、撇、提、撇、撇、撇

笔顺演示

王由三横一竖构成,三横代表天、地、人,一竖贯通天、地、人,这就是天、地、人都要归“王”管的不二哲学。上古时期夏、商、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“王”。“王”作为姓氏即来源于“王”这个至尊之位;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。

百家姓排名

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
最新312018年312014年30
2013年322007年312006年35
1995年411987年391982年79
明朝42元朝56宋朝42
北宋47

内容来源于:www.522266.xyz

起源

彭姓主要源自:风姓、芈姓、子姓、姬姓。

彭姓起源一

源于风姓包羲伏羲氏《元和姓纂》《帝系谱》载:包羲太昊伏羲氏娶少典为妃,生黄帝。其子孙颛顼帝曾孙吴回之子陆终的儿子篯铿的封地大彭,属于以国名为氏。据《通志·氏族略》和《姓氏寻源》所载,颛顼帝有玄孙陆终,陆终第三子姓篯名铿,受封于彭地(今江苏省徐州),建立大彭国,称为彭祖,大彭国在殷商末期被商王武丁所灭。《国语·郑语》记载“大彭、豕韦为商所灭矣”。其后,大彭国子孙以国名为氏,称彭氏。史称彭祖是所有彭氏的受姓始祖,是为江苏彭氏。

彭氏族人大多尊奉彭祖为得姓始祖

为帝喾时的火官祝融之后八姓之一彭姓。据《国语》所载:“祝融之后,八姓,己、董、彭、秃、女、斟、曹、芈。”此说是讲彭姓为祝融之后,为八姓之一。

彭姓起源二

源于芈姓,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熊彭名之后,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。熊彭名,为春秋时期楚国大夫,是楚军中的一名悍将,曾在著名的邲之战中大败不可一世的晋军。在熊彭名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,称彭氏,是为荆襄彭氏。

彭姓起源三

源于子姓,出自有商,老彭,即师挚,为商巫师。彭为商的卜官,甲骨文中多见。

彭姓起源四

源于姬姓,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公子牙之后,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。春秋时期,鲁庄公姬同有三各兄弟,公子庆父为庶兄,公子牙、公子友为同母弟,三人同为鲁国国卿。在得臣、彭生的后代中,诞衍了公孙氏、叔孙氏,叔仲氏、彭氏、兹氏这五大姓氏,后成为彭氏、兹氏、孙氏、仲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
彭姓起源五

由他族改姓而来,据《姓氏考略》所载,有胡、西羌、南蛮,清时满、蒙、回、苗、白、瑶、土家、苦聪、彝、拉祜等民族有彭姓。

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今白族、土家族、苦聪族等少数民族中,均有彭氏族人分布,满族、蒙古族中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彭氏。少数民族彭氏的来源,大多是在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,流改为汉姓彭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
彭姓起源六

源于官位,出自战国时期军制官吏彭师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彭师,亦称彭排师,彭帅、彭军、彭人,是战国时期楚国军制官员,主要负责在战争中指挥部下辅助中军,或以木排鹿架安营扎寨,或护卫中军两侧,或从侧翼助攻。其所率领的军队就称彭排师,最高军事长官称“彭师”。在典籍《释名》中有注释:“彭排,军器也。彭,旁也,在旁排御敌攻也。”

在彭师、彭排师、彭帅、彭军、彭人等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彭师氏、彭排氏、彭帅氏、彭军氏、彭人氏等,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彭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
彭姓起源七

于西羌族,出自魏、晋时期西羌族,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。据史籍《姓氏考略》记载:“安定胡永胡友彭氏,见晋书,又西羌南蛮皆有彭氏。”

西羌彭氏,为魏、晋时期西羌民族的一个分支氏族部落,主要居住于汉朝时期的安定郡(治所在高平,今宁夏固原)一带地区,后为鲜卑拓拔部所吞并。在北魏王朝分裂以后,隶属于西魏政权,后族人在隋末唐初逐渐融入汉及其他民族,取氏族名称为姓氏,称彭氏,世代相传,后分迁全国各地。

彭姓起源八

源于西戎,出自春秋时期西戎彭戏氏部族,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。据史籍《史记·秦本纪》记载:“秦武公元年(公元前697年)伐彭戏氏于华山下,居平阳宫。”彭戏氏,为古代的一个部族,世居华阴地区(今陕西华山),时常侵扰秦国。秦武公执政之初(公元前697年),为消除西戎的侵扰,毅然出兵讨伐西戎,并在华山地区灭了彭戏氏部落,大体赏解决了秦国西境的安全问题。

彭戏氏部落灭后,族人多被秦武公强行迁于咸阳为奴役,其后裔子孙多称彭氏。

彭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姓氏群体,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39位,属于超级大姓系列,人口约七百八十七万六千余,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.49%左右。

商末时,大彭氏失国,此时已有彭姓人迁居河南南阳一带,其中有位名叫彭仲爽的人由南阳去楚为大夫,是为彭姓徙居湖南、湖北的开始。《风俗通义》卷一云“ 及殷之衰也,大彭氏、东韦氏复读其绪,所谓王道废而霸业兴者也。”因此彭人虽受商王朝的征伐,但并未绝袍,而是往南迁移,到达今江汉流域,商代晚年,怀着对商王朝的憎恨而参与周武王伐商,为“ 牧野八师” 之一。西周建立后,因彭是西周王朝的盟国,其国柞得以延续。彭以伯为爵号受到西周王朝的重视。周平王东迁后,随着周天子势力的衰弱,南方楚国的强大,彭终于在公元前710年前不久为楚所灭,彭地入楚,成为楚最早所灭的方国之一。秦末时楚汉争霸,位于楚国都城的徐州处于战乱状态,有一支彭姓为避战乱而离彭城远迁陇西。汉初时期,有西汉开国功臣、诸侯王(梁王)彭越。彭越二儿子彭绶华的后代是汉代长平(今河南西华)侯彭宣,彭宣后举家迁居河南淮阳,后于淮阳发展成为望族。魏晋时,由于战乱及官职周迁等原因,彭姓人大举南迁,此际有史料表明,今山东、陕西、甘肃、江西、四川、福建等省均有彭姓人在活动。南北朝北齐时,彭宣八世孙彭景直徙居瀛州(今河北河间),九世孙中有一支迁居安定(今甘肃泾川县北)。唐玄宗时,为避安史之乱,彭景直之子彭构云迁居袁州宜春,彭姓开始称盛于江西省境,彭构云五世孙彭玕因仕宦而落籍庐陵(今江西吉安)吉安县油田镇山口村,并有江西其他彭姓辗转迁徙于福建。其中彭士然的后裔迁湖南西部,唐末时,彭玕六世孙彭嗣元迁居分宜县。宋神宗时,嗣元的九世孙彭延年因被任命为潮州刺史,遂定居于广东揭阳之浦口村,是为彭姓广东始祖。后又于此派分出福建漳州、泉州等支派,在闽粤发展成为望族。其中彭延年的第三子彭锐的裔孙彭君达,于明洪武十六年(一三八三年)迁入广东梅州,是为梅州彭姓始祖。另据载,彭姓亦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,有一百四十五人分迁于河南、甘肃、山东、河北、湖北、湖南等地。自清代开始,闽粤彭姓有部分移居台湾,并有移居东南亚及欧美的彭姓人。至此,彭姓已广布全国各地。如今,彭姓分布广泛,尤以湖南、四川、湖北等省分布最多,上述三省的彭姓约占全国汉族彭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九。彭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九位的大姓,人口较多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九。彭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:O型占35.7%,A型占29.9%,B型占26.3%,AB型占8.1%

陇西郡: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(甲子,公元前279年)置郡,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,治所在狄道(今甘肃临洮),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、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、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,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、临洮县、巩昌县、秦州市一带。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、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、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。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(今甘肃陇西)。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。

淮阳郡:西汉汉高祖刘邦十一年(乙巳,公元前196年)置淮阳国,为同姓九国之一,都城在陈州(今河南淮阳),汉惠帝后改为郡,其时仍为国,至汉成帝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淮阳市、鹿邑县、太康县、柘城县、扶沟县一带地区。东汉朝章和二年乙酉(公元88年)改为陈国。隋朝大业年间(公元605~618年)及唐天宝、至德年间(公元742~758年)又曾多次改陈州为淮阳郡。

彭城郡: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。汉宣帝地节元年(壬子,公元前69年)以楚国改置彭城郡,治所在彭城县(今江苏徐州),西汉朝黄龙元年(壬申,公元前49年)复名楚国,东汉朝章和二年(戊子,公元88年)又改为彭城国。南朝宋永初二年(辛酉,公元421年)复为彭城郡。隋开皇时期(公元581~600年)废郡,隋朝大业三年(丁卯,公元607年)复置。唐朝武德四年(辛巳,公元621年)又改为徐州,唐朝天宝元年(壬午,公元742年)名彭城郡。唐朝乾元元年(戊戌,公元758年)复为徐州。历史上的彭城郡,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、江苏省徐州市、铜山县、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,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。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。

玄菟郡:历史上的玄菟郡有两处,一称北玄菟郡,一称南玄菟郡。北玄菟郡在秦、汉时期位于东辽地区东北部,是古北燕国遗民夫余族的境地。在汉武帝刘彻征服朝鲜半岛的过程中,建“汉四郡”,夫余之地归属于其中的玄菟郡管辖。玄菟郡境地在今朝鲜咸镜南道、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、吉林省西部一带,郡治在咸镜南道境内。汉始元五年(己亥,公元前82年),汉武帝将真番、临屯二郡撤销,并将玄菟郡迁至今吉林地区。到了东汉时期,玄菟郡西移至辽东地区,之后为高句丽所吞灭。南玄菟郡亦称南粤郡,即今两广(广东、广西)之地,治所在番禺(今广东番禺)。东汉时期兼指南越、闽越。秦末南海龙川(今广东龙川)令赵佗兼并桂林、南海、象三郡地(今广东、广西及越南北部地),自立为南越武王。汉初南越虽对汉称臣,实为一割据政权。赵佗死后,三传至其五世孙赵兴为王,汉武帝想直接统治南越地区,于西汉朝元鼎四年(戊辰,公元前113年)派遣使者安国少季、终军等去招抚赵及其母王太后樛氏入朝。南越王赵兴及王太后都同意归附内属,但丞相吕嘉坚决反对,起兵杀死了南越王、王太后和汉使。汉武帝于西汉朝元鼎五年(己巳,公元前112年)秋发兵十万攻南越,于次年(公元前111年)冬俘获吕嘉,平定南越全境。汉武帝曾封闽越贵族余善为东越王,南越吕嘉反汉,余善曾与通谋,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(公元前116年)秋,又起兵杀汉三校尉,于是汉兵往讨,至西汉朝元封元年(辛未,公元前110年),东越贵族杀余善请降,事平。此后南越国消,为南越郡。彭氏郡望中的玄菟郡属于北玄菟郡。

宜春县:西汉时期置宜春县。晋朝时期改名为宜阳。隋朝时期设袁州,改宜阳为宜春,治所便在宜春(今江西宜春),其时辖地在在今江西省宜春市一带地区。元朝时期为路。明、清两朝均为袁州府。民国时期废府改县,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县。

陇西堂:以望立堂。

淮阳堂:以望立堂。

玄菟堂:以望立堂。

宜春堂:以望立堂。

彭城堂:以望立堂。北宋末年原籍江西吉安的彭延年告老辞官后定居于揭阳,是彭氏进入广东的始祖。其子孙除留居揭阳外,先后迁居梅州市梅县区、丰顺、大埔、兴宁、五华等地。迁居丰顺县人数最多,有“彭半县”之称。

可祖堂:都是说的彭铿(即彭祖)的故事。彭铿封于彭邑,人称彭祖。彭祖活了八百岁,商朝末年他就当了守藏史,到了周朝又当柱下史,所以又叫长寿堂。

一、péng

现行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、辛集,山东之平邑、龙口、东平,山西之太原,广东之吴川,广西之田林,云南之河口、泸水,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满、蒙、藏、鲜、苗、水、壮、景颇、拉祜、土家、高山、布依、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郑樵注云:“即大彭之国。在商时为诸侯伯。”其后以国为氏。

2、又云:“祝融之后八姓”其中有彭姓。

3、又云:“陆终氏六子,第三子彭祖,建国于彭,子孙以国为氏。”彭祖,姓篯,名铿,始封於彭,故称彭祖。(按:《姓氏考略》注引张澍之语云:“颛顼曾孙祝融之弟吴回,生陆终,陆终子六人。其三曰篯,为彭姓,封於大彭。”与郑说异。录以备考。)(4)《姓氏考略》注云:“西羌、南蛮皆有彭姓。”

5、又据《晋书》注云:“安定胡水胡有彭氏。”安定在今甘肃之固原。

6、土家族之彭姓,或为蓬姓所改。“彭姓酋长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,规定凡非彭姓者,女子出嫁时彭氏酋长享有‘初夜权’。为了使自己女儿免遭不幸,他姓者纷纷将自己的姓改变为彭姓。蓬姓也因此由彭姓取代。”见《中国人的姓名·土家族》。

7、景颇族之彭姓,为“木日”所改,或改为“李”氏。见《中国人的姓名·景颇族》。战国时有彭更,孟轲弟子;汉代有彭弘,宛人,哀帝时为渔阳太守;宋代有彭天益;清代有彭端淑。

二、

彭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49%,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。尤以湖南、四川、湖北等省多此姓,三省彭姓约占全国汉族彭姓人口49%。

彭姓起源:

1、颛顼帝高阳氏之曾孙犁为高辛氏之火正,有大功,命曰祝融。弟吴回嗣守其职,生陆终。陆终之第三子曰籛,为彭姓,封于大彭(即彭城县,秦置,故城在今江苏铜山境)。大彭氏即彭祖,其后别封豕韦(故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南)、诸稽、舟人三国。至商中期,大彭、豕韦皆为伯爵诸侯,而豕韦之裔别为韦氏,诸稽之后无闻,舟人之后自为秃姓,唯大彭一直为彭姓。商末楚灭大彭,子孙遂以国为氏。

2、安定彭氏,出自西汉时水胡。水胡亦称安定胡,世为泸水胡酋,本为匈奴治下之月氏,即羯族,入塞后与羌人杂居通婚,羌中原有彭姓,泸水胡遂有彭姓。

3、氐族有彭氏。

4、抱罕彭氏,出自羌人。

5、南蛮有彭氏。

6、清满洲人姓。世居沈阳。今满族姓。

7、清时湖广永顺地区土司有彭姓,始姓于明朝。

8、景颇族木日氏汉姓为彭。

9、彝、羌、土家、拉祜、蒙古、瑶、苦聪人、白、苗、回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彭姓名人:

彭仲爽,春秋时楚令尹。

郡望:宜春,陇西,淮阳。

历史名人

彭姓古代名人

彭祖彭姓始祖

彭仲爽春秋,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

彭蒙战国,戰國時期齊國的隱士

彭越西汉,西汉开国元勋之一

彭宣汉朝,漢長平侯

彭羕三国,蜀漢官員

彭樂南北朝,北齊大將,後封陳留王

彭玕江西吉州土豪,投靠馬楚並以其女嫁與馬希范,後封安定王

彭延年北宋,北宋時大理寺卿,為彭氏廣東始祖

彭春清朝,将领。满洲正红旗人,栋鄂氏。康熙时历任太子太保、副都统、都统等职。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,统兵驱雅克萨沙俄侵略军。后参与准噶尔部平叛,败噶尔丹于昭真多(今属蒙古)。

彭鹏清朝,清朝康熙年间著名清官,順天府知府,小說彭公案的主角

彭紹升清朝,清朝乾隆三十四年進士

彭玉麟清朝,清朝湘軍水師名將

彭毓橘清朝,湘軍名將

彭俞宋代,进士,宜春(今属江西省)人,少隐集云峰,学邃于易,官至终朝散郎。著有《君子传》、《循吏龟鉴》等传世。

彭孙明朝,浙江省海盐人,明代进士,工诗,才华横溢,与王士祯齐名,号称彭王。

彭龟年南宋,字子寿,号止堂,南宋清江人,宋代文学家。少好学,喜深思。读程氏《易》,至废寝忘食。从朱熹、张□问难质疑,其学益精。主要门人为子彭钦、彭铉。崇尚儒家的仁政,强调君主应当审明“用心有义利,主德有诚伪,用人有邪正,听言有是非。”著有《止堂集》传世。

彭孙贻清朝,浙江省海盐人,字仲谋,清代诗画家,以贤孝著称,善诗,工墨兰。与同邑吴仲木同时受到贤士推崇,当时人称“武原二仲”。

彭兆荪清朝,江苏省镇洋(今太仓)人,清代诗人,龚自珍曾以其与舒位并举,赞其所作“清深渊雅”。

彭启丰清朝,字翰文,号芝庭,长洲(今江苏省吴县)人,清代书画家。雍正五年(1727年)状元。授翰林院修撰。充南书房行走。从雍正七年起,历任河南、云南、江西及顺天等乡试考官。累迁至右中允,官至兵部尚书。

彭绍升清朝,江苏省长洲人,清代著名学者、居士,字允初,号尺木,又号知归子及二林居士,际清是他受菩萨戒的法名。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及第,授县官,辞不就。因结织罗有高与阅读明朝高僧紫柏的全集,受到感动而归心佛法,尤深信净土。他在净土教义上除莲池外,最推重省庵。平日常闭关念佛,发愿回向。着有一行居士集、居士传、阿弥陀经约论、一乘决疑论等。对清代净土信仰的推展有重要的影响。曾用禅学精神解释儒书,企图调和儒佛两家的思想。著有《二林居集》。

彭姓近代名人

彭德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

彭湃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的领导人

彭令昭持不同政见者

彭雪枫新四军高级将领,淮北军区司令。1944年在指挥战斗中牺牲。

彭辉明又名辉盟,广西人。中国共产党员。参加广西百色起义,任中国红军第七军排长、连长、营长等职。他率部参加了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游击作战。他随红七军主力北上,转战桂黔湘粤赣边。红七军到达湘赣苏区后,他奉命调任湘赣独立师营长,湘赣省军区第三分区(辖新余、宜春、分宜、峡江等县)司令员,红八军第二十三师政委,独立第一师政委,湘赣省军区司令员。他率部参加了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至五次反“围剿”作战。红六军团长征后,他领导军区机关和直属部队坚持湘赣根据地的游击战争。1935年2月在江西莲花县的虎头岭与敌激战中牺牲。

郡望

陇西郡: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(甲子,公元前279年)置郡,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,治所在狄道(今甘肃临洮),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、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、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,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、临洮县、巩昌县、秦州市一带。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、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、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。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(今甘肃陇西)。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。

淮阳郡:西汉汉高祖刘邦十一年(乙巳,公元前196年)置淮阳国,为同姓九国之一,都城在陈州(今河南淮阳),汉惠帝后改为郡,其时仍为国,至汉成帝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淮阳市、鹿邑县、太康县、柘城县、扶沟县一带地区。东汉朝章和二年乙酉(公元88年)改为陈国。隋朝大业年间(公元605~618年)及唐天宝、至德年间(公元742~758年)又曾多次改陈州为淮阳郡。

彭城郡: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。汉宣帝地节元年(壬子,公元前69年)以楚国改置彭城郡,治所在彭城县(今江苏徐州),西汉朝黄龙元年(壬申,公元前49年)复名楚国,东汉朝章和二年(戊子,公元88年)又改为彭城国。南朝宋永初二年(辛酉,公元421年)复为彭城郡。隋开皇时期(公元581~600年)废郡,隋朝大业三年(丁卯,公元607年)复置。唐朝武德四年(辛巳,公元621年)又改为徐州,唐朝天宝元年(壬午,公元742年)名彭城郡。唐朝乾元元年(戊戌,公元758年)复为徐州。历史上的彭城郡,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、江苏省徐州市、铜山县、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,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。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。

玄菟郡:历史上的玄菟郡有两处,一称北玄菟郡,一称南玄菟郡。北玄菟郡在秦、汉时期位于东辽地区东北部,是古北燕国遗民夫余族的境地。在汉武帝刘彻征服朝鲜半岛的过程中,建“汉四郡”,夫余之地归属于其中的玄菟郡管辖。玄菟郡境地在今朝鲜咸镜南道、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、吉林省西部一带,郡治在咸镜南道境内。汉始元五年(己亥,公元前82年),汉武帝将真番、临屯二郡撤销,并将玄菟郡迁至今吉林地区。到了东汉时期,玄菟郡西移至辽东地区,之后为高句丽所吞灭。南玄菟郡亦称南粤郡,即今两广(广东、广西)之地,治所在番禺(今广东番禺)。东汉时期兼指南越、闽越。秦末南海龙川(今广东龙川)令赵佗兼并桂林、南海、象三郡地(今广东、广西及越南北部地),自立为南越武王。汉初南越虽对汉称臣,实为一割据政权。赵佗死后,三传至其五世孙赵兴为王,汉武帝想直接统治南越地区,于西汉朝元鼎四年(戊辰,公元前113年)派遣使者安国少季、终军等去招抚赵及其母王太后樛氏入朝。南越王赵兴及王太后都同意归附内属,但丞相吕嘉坚决反对,起兵杀死了南越王、王太后和汉使。汉武帝于西汉朝元鼎五年(己巳,公元前112年)秋发兵十万攻南越,于次年(公元前111年)冬俘获吕嘉,平定南越全境。汉武帝曾封闽越贵族余善为东越王,南越吕嘉反汉,余善曾与通谋,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(公元前116年)秋,又起兵杀汉三校尉,于是汉兵往讨,至西汉朝元封元年(辛未,公元前110年),东越贵族杀余善请降,事平。此后南越国消,为南越郡。彭氏郡望中的玄菟郡属于北玄菟郡。

宜春县:西汉时期置宜春县。晋朝时期改名为宜阳。隋朝时期设袁州,改宜阳为宜春,治所便在宜春(今江西宜春),其时辖地在在今江西省宜春市一带地区。元朝时期为路。明、清两朝均为袁州府。民国时期废府改县,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县。

陇西堂:以望立堂。

淮阳堂:以望立堂。

玄菟堂:以望立堂。

宜春堂:以望立堂。

彭城堂:以望立堂。北宋末年原籍江西吉安的彭延年告老辞官后定居于揭阳,是彭氏进入广东的始祖。其子孙除留居揭阳外,先后迁居梅州市梅县区、丰顺、大埔、兴宁、五华等地。迁居丰顺县人数最多,有“彭半县”之称。

可祖堂:都是说的彭铿(即彭祖)的故事。彭铿封于彭邑,人称彭祖。彭祖活了八百岁,商朝末年他就当了守藏史,到了周朝又当柱下史,所以又叫长寿堂。

一、péng

现行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、辛集,山东之平邑、龙口、东平,山西之太原,广东之吴川,广西之田林,云南之河口、泸水,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满、蒙、藏、鲜、苗、水、壮、景颇、拉祜、土家、高山、布依、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郑樵注云:“即大彭之国。在商时为诸侯伯。”其后以国为氏。

2、又云:“祝融之后八姓”其中有彭姓。

3、又云:“陆终氏六子,第三子彭祖,建国于彭,子孙以国为氏。”彭祖,姓篯,名铿,始封於彭,故称彭祖。(按:《姓氏考略》注引张澍之语云:“颛顼曾孙祝融之弟吴回,生陆终,陆终子六人。其三曰篯,为彭姓,封於大彭。”与郑说异。录以备考。)(4)《姓氏考略》注云:“西羌、南蛮皆有彭姓。”

5、又据《晋书》注云:“安定胡水胡有彭氏。”安定在今甘肃之固原。

6、土家族之彭姓,或为蓬姓所改。“彭姓酋长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,规定凡非彭姓者,女子出嫁时彭氏酋长享有‘初夜权’。为了使自己女儿免遭不幸,他姓者纷纷将自己的姓改变为彭姓。蓬姓也因此由彭姓取代。”见《中国人的姓名·土家族》。

7、景颇族之彭姓,为“木日”所改,或改为“李”氏。见《中国人的姓名·景颇族》。战国时有彭更,孟轲弟子;汉代有彭弘,宛人,哀帝时为渔阳太守;宋代有彭天益;清代有彭端淑。

二、

彭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49%,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。尤以湖南、四川、湖北等省多此姓,三省彭姓约占全国汉族彭姓人口49%。

彭姓起源:

1、颛顼帝高阳氏之曾孙犁为高辛氏之火正,有大功,命曰祝融。弟吴回嗣守其职,生陆终。陆终之第三子曰籛,为彭姓,封于大彭(即彭城县,秦置,故城在今江苏铜山境)。大彭氏即彭祖,其后别封豕韦(故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南)、诸稽、舟人三国。至商中期,大彭、豕韦皆为伯爵诸侯,而豕韦之裔别为韦氏,诸稽之后无闻,舟人之后自为秃姓,唯大彭一直为彭姓。商末楚灭大彭,子孙遂以国为氏。

2、安定彭氏,出自西汉时水胡。水胡亦称安定胡,世为泸水胡酋,本为匈奴治下之月氏,即羯族,入塞后与羌人杂居通婚,羌中原有彭姓,泸水胡遂有彭姓。

3、氐族有彭氏。

4、抱罕彭氏,出自羌人。

5、南蛮有彭氏。

6、清满洲人姓。世居沈阳。今满族姓。

7、清时湖广永顺地区土司有彭姓,始姓于明朝。

8、景颇族木日氏汉姓为彭。

9、彝、羌、土家、拉祜、蒙古、瑶、苦聪人、白、苗、回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彭姓名人:

彭仲爽,春秋时楚令尹。

郡望:宜春,陇西,淮阳。

姓氏源流

一、péng

现行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、辛集,山东之平邑、龙口、东平,山西之太原,广东之吴川,广西之田林,云南之河口、泸水,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满、蒙、藏、鲜、苗、水、壮、景颇、拉祜、土家、高山、布依、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郑樵注云:“即大彭之国。在商时为诸侯伯。”其后以国为氏。

2、又云:“祝融之后八姓”其中有彭姓。

3、又云:“陆终氏六子,第三子彭祖,建国于彭,子孙以国为氏。”彭祖,姓篯,名铿,始封於彭,故称彭祖。(按:《姓氏考略》注引张澍之语云:“颛顼曾孙祝融之弟吴回,生陆终,陆终子六人。其三曰篯,为彭姓,封於大彭。”与郑说异。录以备考。)(4)《姓氏考略》注云:“西羌、南蛮皆有彭姓。”

5、又据《晋书》注云:“安定胡水胡有彭氏。”安定在今甘肃之固原。

6、土家族之彭姓,或为蓬姓所改。“彭姓酋长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,规定凡非彭姓者,女子出嫁时彭氏酋长享有‘初夜权’。为了使自己女儿免遭不幸,他姓者纷纷将自己的姓改变为彭姓。蓬姓也因此由彭姓取代。”见《中国人的姓名·土家族》。

7、景颇族之彭姓,为“木日”所改,或改为“李”氏。见《中国人的姓名·景颇族》。战国时有彭更,孟轲弟子;汉代有彭弘,宛人,哀帝时为渔阳太守;宋代有彭天益;清代有彭端淑。

二、

彭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49%,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。尤以湖南、四川、湖北等省多此姓,三省彭姓约占全国汉族彭姓人口49%。

彭姓起源:

1、颛顼帝高阳氏之曾孙犁为高辛氏之火正,有大功,命曰祝融。弟吴回嗣守其职,生陆终。陆终之第三子曰籛,为彭姓,封于大彭(即彭城县,秦置,故城在今江苏铜山境)。大彭氏即彭祖,其后别封豕韦(故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南)、诸稽、舟人三国。至商中期,大彭、豕韦皆为伯爵诸侯,而豕韦之裔别为韦氏,诸稽之后无闻,舟人之后自为秃姓,唯大彭一直为彭姓。商末楚灭大彭,子孙遂以国为氏。

2、安定彭氏,出自西汉时水胡。水胡亦称安定胡,世为泸水胡酋,本为匈奴治下之月氏,即羯族,入塞后与羌人杂居通婚,羌中原有彭姓,泸水胡遂有彭姓。

3、氐族有彭氏。

4、抱罕彭氏,出自羌人。

5、南蛮有彭氏。

6、清满洲人姓。世居沈阳。今满族姓。

7、清时湖广永顺地区土司有彭姓,始姓于明朝。

8、景颇族木日氏汉姓为彭。

9、彝、羌、土家、拉祜、蒙古、瑶、苦聪人、白、苗、回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彭姓名人:

彭仲爽,春秋时楚令尹。

郡望:宜春,陇西,淮阳。

堂号

陇西郡: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(甲子,公元前279年)置郡,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,治所在狄道(今甘肃临洮),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、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、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,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、临洮县、巩昌县、秦州市一带。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、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、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。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(今甘肃陇西)。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。

淮阳郡:西汉汉高祖刘邦十一年(乙巳,公元前196年)置淮阳国,为同姓九国之一,都城在陈州(今河南淮阳),汉惠帝后改为郡,其时仍为国,至汉成帝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淮阳市、鹿邑县、太康县、柘城县、扶沟县一带地区。东汉朝章和二年乙酉(公元88年)改为陈国。隋朝大业年间(公元605~618年)及唐天宝、至德年间(公元742~758年)又曾多次改陈州为淮阳郡。

彭城郡: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。汉宣帝地节元年(壬子,公元前69年)以楚国改置彭城郡,治所在彭城县(今江苏徐州),西汉朝黄龙元年(壬申,公元前49年)复名楚国,东汉朝章和二年(戊子,公元88年)又改为彭城国。南朝宋永初二年(辛酉,公元421年)复为彭城郡。隋开皇时期(公元581~600年)废郡,隋朝大业三年(丁卯,公元607年)复置。唐朝武德四年(辛巳,公元621年)又改为徐州,唐朝天宝元年(壬午,公元742年)名彭城郡。唐朝乾元元年(戊戌,公元758年)复为徐州。历史上的彭城郡,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、江苏省徐州市、铜山县、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,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。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。

玄菟郡:历史上的玄菟郡有两处,一称北玄菟郡,一称南玄菟郡。北玄菟郡在秦、汉时期位于东辽地区东北部,是古北燕国遗民夫余族的境地。在汉武帝刘彻征服朝鲜半岛的过程中,建“汉四郡”,夫余之地归属于其中的玄菟郡管辖。玄菟郡境地在今朝鲜咸镜南道、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、吉林省西部一带,郡治在咸镜南道境内。汉始元五年(己亥,公元前82年),汉武帝将真番、临屯二郡撤销,并将玄菟郡迁至今吉林地区。到了东汉时期,玄菟郡西移至辽东地区,之后为高句丽所吞灭。南玄菟郡亦称南粤郡,即今两广(广东、广西)之地,治所在番禺(今广东番禺)。东汉时期兼指南越、闽越。秦末南海龙川(今广东龙川)令赵佗兼并桂林、南海、象三郡地(今广东、广西及越南北部地),自立为南越武王。汉初南越虽对汉称臣,实为一割据政权。赵佗死后,三传至其五世孙赵兴为王,汉武帝想直接统治南越地区,于西汉朝元鼎四年(戊辰,公元前113年)派遣使者安国少季、终军等去招抚赵及其母王太后樛氏入朝。南越王赵兴及王太后都同意归附内属,但丞相吕嘉坚决反对,起兵杀死了南越王、王太后和汉使。汉武帝于西汉朝元鼎五年(己巳,公元前112年)秋发兵十万攻南越,于次年(公元前111年)冬俘获吕嘉,平定南越全境。汉武帝曾封闽越贵族余善为东越王,南越吕嘉反汉,余善曾与通谋,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(公元前116年)秋,又起兵杀汉三校尉,于是汉兵往讨,至西汉朝元封元年(辛未,公元前110年),东越贵族杀余善请降,事平。此后南越国消,为南越郡。彭氏郡望中的玄菟郡属于北玄菟郡。

宜春县:西汉时期置宜春县。晋朝时期改名为宜阳。隋朝时期设袁州,改宜阳为宜春,治所便在宜春(今江西宜春),其时辖地在在今江西省宜春市一带地区。元朝时期为路。明、清两朝均为袁州府。民国时期废府改县,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县。

陇西堂:以望立堂。

淮阳堂:以望立堂。

玄菟堂:以望立堂。

宜春堂:以望立堂。

彭城堂:以望立堂。北宋末年原籍江西吉安的彭延年告老辞官后定居于揭阳,是彭氏进入广东的始祖。其子孙除留居揭阳外,先后迁居梅州市梅县区、丰顺、大埔、兴宁、五华等地。迁居丰顺县人数最多,有“彭半县”之称。

可祖堂:都是说的彭铿(即彭祖)的故事。彭铿封于彭邑,人称彭祖。彭祖活了八百岁,商朝末年他就当了守藏史,到了周朝又当柱下史,所以又叫长寿堂。

一、péng

现行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、辛集,山东之平邑、龙口、东平,山西之太原,广东之吴川,广西之田林,云南之河口、泸水,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满、蒙、藏、鲜、苗、水、壮、景颇、拉祜、土家、高山、布依、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郑樵注云:“即大彭之国。在商时为诸侯伯。”其后以国为氏。

2、又云:“祝融之后八姓”其中有彭姓。

3、又云:“陆终氏六子,第三子彭祖,建国于彭,子孙以国为氏。”彭祖,姓篯,名铿,始封於彭,故称彭祖。(按:《姓氏考略》注引张澍之语云:“颛顼曾孙祝融之弟吴回,生陆终,陆终子六人。其三曰篯,为彭姓,封於大彭。”与郑说异。录以备考。)(4)《姓氏考略》注云:“西羌、南蛮皆有彭姓。”

5、又据《晋书》注云:“安定胡水胡有彭氏。”安定在今甘肃之固原。

6、土家族之彭姓,或为蓬姓所改。“彭姓酋长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,规定凡非彭姓者,女子出嫁时彭氏酋长享有‘初夜权’。为了使自己女儿免遭不幸,他姓者纷纷将自己的姓改变为彭姓。蓬姓也因此由彭姓取代。”见《中国人的姓名·土家族》。

7、景颇族之彭姓,为“木日”所改,或改为“李”氏。见《中国人的姓名·景颇族》。战国时有彭更,孟轲弟子;汉代有彭弘,宛人,哀帝时为渔阳太守;宋代有彭天益;清代有彭端淑。

二、

彭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49%,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。尤以湖南、四川、湖北等省多此姓,三省彭姓约占全国汉族彭姓人口49%。

彭姓起源:

1、颛顼帝高阳氏之曾孙犁为高辛氏之火正,有大功,命曰祝融。弟吴回嗣守其职,生陆终。陆终之第三子曰籛,为彭姓,封于大彭(即彭城县,秦置,故城在今江苏铜山境)。大彭氏即彭祖,其后别封豕韦(故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南)、诸稽、舟人三国。至商中期,大彭、豕韦皆为伯爵诸侯,而豕韦之裔别为韦氏,诸稽之后无闻,舟人之后自为秃姓,唯大彭一直为彭姓。商末楚灭大彭,子孙遂以国为氏。

2、安定彭氏,出自西汉时水胡。水胡亦称安定胡,世为泸水胡酋,本为匈奴治下之月氏,即羯族,入塞后与羌人杂居通婚,羌中原有彭姓,泸水胡遂有彭姓。

3、氐族有彭氏。

4、抱罕彭氏,出自羌人。

5、南蛮有彭氏。

6、清满洲人姓。世居沈阳。今满族姓。

7、清时湖广永顺地区土司有彭姓,始姓于明朝。

8、景颇族木日氏汉姓为彭。

9、彝、羌、土家、拉祜、蒙古、瑶、苦聪人、白、苗、回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彭姓名人:

彭仲爽,春秋时楚令尹。

郡望:宜春,陇西,淮阳。

[ 彭 ]字的同音字 - [ peng,bang ]

[ 彭 ]的同部首字 - [ 彡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