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茄学习网 - 传承弘扬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!

首页 > 百家姓

[ hāo ]

读音:hāo

拼音:hao

简繁:蒿

五笔:AYMK

五行:木

部外:暂无

五笔:AYMK

笔画:13画

吉凶:吉

仓颉:TYRB

结构:上下

郑码:ESJL

四角:44227

区位:6179

统一码:84BF

异体字:?,稾

英汉互译:mugwort,artemisia,give off

笔顺:横、竖、竖、点、横、竖、横折、横、竖、横折钩、竖、横折、横

笔顺演示

王由三横一竖构成,三横代表天、地、人,一竖贯通天、地、人,这就是天、地、人都要归“王”管的不二哲学。上古时期夏、商、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“王”。“王”作为姓氏即来源于“王”这个至尊之位;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。

百家姓排名

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
最新7322018年2014年
2013年2007年2006年
1995年1987年1982年
明朝元朝宋朝
北宋

内容来源于:www.522266.xyz

起源

蒿姓主要源自:姬姓、姜姓。

蒿姓蒿姓起源一

源于姬姓,出自西周王朝早期的都城蒿京,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。“蒿京”就是“镐京”,镐京,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部。在西周时期,蒿视同“镐”。蒿氏,即居住于王城的住民以居地名称为姓氏,称蒿氏,皆为周之宗室成员,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。商朝未年,纣王荒淫无道,周武王举兵讨伐,灭了商朝。灭商纣后,周武王姬发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夏、商之国祚九鼎搬运到周朝的国都镐京。谁知那九尊大鼎个个沉重无比,既难搬又难运。周武王组织了大批人马,据说一尊鼎就动用了上万人,花了几个月的功夫,才拉到洛阳。当周人准备再向西拉时,不管用什么办法,那九尊大鼎就像生了根似的,定在那里巍然不动了。周武王闻知此事后,感叹地说:“九鼎是镇国之宝,它们到了洛阳不往西走,定有缘故。因夏朝国都在洛阳啊。”镐京,是成周时期以后的文献记记录用语,不是鼎刻金文的用语。鼎刻金文为“蒿京”。“京”字,在周人眼里是“高大建筑”或“高台建筑”的意思,这从“京”字的金文就可以直观的体会到。当“京室”(何尊)或“京宫”(矢令彝)联用时,“京”字是修饰词,表示“高大的房屋和宫殿”。当“蒿京”联用时,“京”字是被修饰词,表示有草、木、水、沼的,在主建筑群(宗周)周围的高大辅助建筑物,类似于现在所说的“皇家园林建筑群”。

德方鼎,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早期所铸造的方形青铜鼎,其鼎铭有史文:“唯三月王在成周,行武王(福),自蒿、咸,王赐德贝二十朋,用作宝尊彝。”“德”是周臣,此鼎文记录了“德”跟随着周成王,自蒿地前往成周(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),为周武王进行一场规模宏大的祭祀活动;祭祀结束之后,周成王赏赐给“德”二十朋贝,即四十串贝币。贝币,就是钱。这里的“蒿”,即“蒿京”,是有“草木茂盛之地高大建筑”之地。而“草木茂盛之地高大建筑”之地,在西周初期只有“镐京”。今许多人认为,西周之镐京在成周,其实错了。成周是西周晚期周平王姬宜臼时期的周之京城。蒿地不在成周,而是在宗周一带的建筑群。

西周初期的宗周即“蒿京”,也就是“镐京”,与丰京合称丰镐。丰、镐二京都是西周初期的都城,位置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方二十多公里外的沣河两岸,丰京在河西,镐京在河东,相距很近,丰、镐二京在史籍中通常并称,意为周之都城。丰京是西周先祖宗庙所在地,镐京是周王居住和处理政事的地方。商朝末期,周文王姬昌将都城从岐邑迁至丰京,周武王又迁都于镐。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,镐京则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。后来,经历战火的宗周宫室被戎族人焚毁,周王朝的宗室在丰镐一带再难以立足,周平王只得东迁至成周。在西周甲古文片周原凤雏(H11:20)中记载:“惠亡眚,祠自蒿于丰?”而在周原凤雏(H11:117)上记录:“祠自蒿于周?”上述两例甲骨文都是预测用语,所以都使用问句。从这两例甲古文可以看出,蒿地、丰地和周地(宗周)是三处不同的地点。甲骨文中的“周”即是宗周,在歧山脚下,凤雏、黄堆一带有宗周的宫殿遗址。甲骨文中的“丰”是礼,金文礼从丰从豆,是祭祀所用器物之形。历史文献将礼改为丰,如在史籍《文王有声》中记载:“既伐于崇,作邑于丰。”然而丰地在何处?今人俱说丰地在今长安县。然“丰水东注”,应是丰地几千年不变的地标,而今长安县所谓的沣河却是北流注于渭河。

在著名的大丰簋上铭有:“乙亥,王有大礼,王凡三方,王祀于天室...丁丑,王享大俎王,...”此正与上述两片甲古文相符合。周王在举行大礼前先行问卜,王问凡临周、丰、蒿三方吉凶如何?看来周王进行的大礼需要在三地巡游,“祠自蒿于周”和“祠自蒿于丰”是必要的过程。从时间上来看,从乙亥至丁丑是三天,三天游三地,还要进行必要的礼仪过程,其三地应相距不远。故此,丰地和蒿地都应在周地附近。宫殿区南边有一条水系,水系上游源头有一泉名“醴泉”,著名的《九成宫醴泉铭碑》就在此。水系与渭水平行,在武功县东部注入渭河,此正应《文王有声》:“丰水东注”;歧周遗址附近至今还有一地,名礼村,可巧著名的“大丰簋”也出土于礼村。这更证明这里就是丰地。所以“丰地”实为礼地,“丰水”实为澧水,“大丰簋”也应改称为“大礼簋”——“澧”、“醴”、“礼”,皆是“酆”之甲骨文,即礼字。甲骨文中的“蒿”,在周成王时期德方鼎以后绝少出现,然而在周穆王时期的青铜器上却大量出现。

在史籍《文王有声》里有:“镐京辟雍”;在“麦尊”上也有:“蒿京...辟雍”。“辟雍”是澧水水系流经平地而产生的湖泊,在“静簋”里称为“大池”,其地理位置就在蒿京附近。周文王在辟雍附近还修建了灵台,这在史籍《灵台》中有记载:“经始灵台……王在灵囿……王在灵沼……於乐辟雍……”可见这座灵台的规模很大,有园林和池沼,并且还与辟雍相临。所以,灵台与蒿京是一体两面,是同一实体在文献和金文里的不同称呼,因为,周文王不可能在一地造两处同样功能的建筑。“台”与“京”都是指人工修筑的高大建筑物,并且在蒿京多次进行神秘的宛礼,可见蒿京也就是“灵台”。

在史籍《召诰》和《毕命》中,都有“王朝步自周,至于丰”的记录,是说周王从宗周向东步行,到达丰地。可见,丰地在宗周的东面不远处,决不会是今所谓“丰镐遗址”的丰西镐东的布局,也不会是如今丰镐相去十里的距离。王行十里,应是乘车,而非步行。这从青铜器和宫殿遗址这两项最重要的考古情况的对比就可看出,歧周遗址比所谓的“丰镐遗址”的文物发现要丰富的多,而且歧周遗址的青铜器文物里可以发现大量的世袭家族,从而可以断定歧周是从周文王开始,至少截止到抵事位君王周厉王姬胡时期,都是西周君王的住地。歧周遗址一直是宗周的所在地,宗周是包括周地、丰地和蒿京在内的周王室住地的总称。当年秦晋交战,秦穆公生擒晋惠公而归,《国语》言:“至于王城,合大夫而谋”;《左传》言:“穆姬闻晋侯将至……曰:‘……夕以入,则朝以死,唯君裁之。’乃舍诸灵台。”;《史记》言:“……穆公曰:‘……今天子为请,夫人是忧。’乃与晋君盟,许归之,更舍上舍……”三处所言“王城”、“灵台”和“上舍”信为一处,即故宗周。当“穆姬闻晋侯将至”,遂以死要挟秦穆公,秦穆公不得已将晋惠公“舍诸灵台”,可见灵台离秦国的雍城不远。秦雍城遗址在今陕西省凤翔县,与宗周所在地歧山县东西相邻,从晋国西归雍城,歧山是必经之地。而今所谓“丰镐遗址”与凤翔和晋地等距离,相信穆公当年不会将惠公置于半途。另外,雍城和晋国都在渭水以北,所谓“丰镐遗址”独自在渭水以南,当年秦穆公有何必要舍近求远、二渡渭水将晋惠公置于对岸?现今,所谓“丰镐遗址”经过了四十余年的发掘,还是个一没发现宫殿,二没发现宗庙,三没发现王陵,四没发现大量贵族居住地的普通遗址;而“歧周遗址”一有宫殿,二有宗庙,三有王陵(周公庙地区发现),四有大量贵族墓地和窖藏,五有大量青铜器证明这里是有连续二百多年的繁荣历史的古王城。在这么多的正反两方面的证据面前,不知是何原因使当今的文史与考古界一定要认为“丰镐遗址”就是所谓的“周都”?莫名其妙!

至少在《尚书》以前的文献里没有所谓“丰京”的提法,丰在歧周遗址之内。从对歧周遗址的布局来看,凤雏宫殿遗址当是周地,召陈宫殿遗址当是丰地;祁家沟水库和官务水库一带当是“辟雍大池”,而蒿京或灵台也当在附近。

蒿姓蒿姓起源二

源于姜姓,出自春秋时期齐国蒿邑,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。蒿氏源自春秋时期齐国地名,后以地为氏。在史籍《姓氏考略》中记载:“山西大同有蒿姓。”在史籍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也中记载:“明时有进士蒿宾。”春秋时期齐国的蒿地或蒿邑,故址在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下辖之蒿城市,在史籍《春秋谷梁传·桓十五年》中记载:“公会齐侯于蒿。”

在蒿邑住民中,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,称蒿氏,世代相传至今,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。

蒿姓蒿姓起源三

源于满族,出自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
为满族老姓。不过,一直未在任何史料中寻到其源流,但在今河南省清原满族自治县有大量满族蒿氏族人分布。

蒿氏是一个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姓氏群体,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,在台湾省名列第九十一位,以京兆、滕州为郡望。

今河南省的开封市尉氏县、新乡市封丘县、叶县、清原满族自治县、南阳市淅川县、邓州市、方城市、商丘市永城市、社旗县,山东省的滕州市、济宁市鱼台市、临沂市罗庄区、兖州市、菏泽市、阳谷县、临清县、泗水县、微山县,陕西省的西安市长安区,四川省的广元市,安徽省的阜阳市太和县、亳州市涡阳县、阜南市、濉溪县,江苏省的徐州市铜山县、沭阳县、无锡市江阴市,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、牡丹江市、五常市、富锦市、绥棱县,山西省的大同市,四川省的成都市,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阿瓦提县,河北省的邯郸市魏县、临西县,天津市,湖北省的武汉市黄陂区、荆州市,吉林省的长春市,辽宁省的大连市,甘肃省的兰州市、武威市民勤县,重庆市,北京市,台湾省等地,均有蒿氏族人分布。

要注意的是,蒿氏族人中多有改为高氏者,例如,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县的蒿氏族人,大多改称高氏。

京兆:亦称京兆郡、京兆尹,实际上“京兆”不是一个郡,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,“尹”为其太守。西汉太初元年(丁丑,公元前104年)改右内史置京兆尹,为三辅之一,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。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(庚子,公元220年)改京兆尹为京兆郡,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、西安市以东、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。曹魏黄初二年(辛丑,公元221年)封皇子礼为秦公,以京兆郡为秦国,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。魏明帝青龙三年(乙卯,公元235年)封皇子洵为秦王,改京兆国为秦国。齐王(曹芳)正始五年(甲子,公元244年)改为京兆郡,今西安,下属五县,除周至、户县外,均在辖区内。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,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。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、前秦和后秦、西魏、北周相继建都长安(后秦称常安),均在此设置京兆郡(或尹)。隋、唐两朝均都长安,另建新城。隋朝时期称大兴城。唐高宗永徽四年(癸丑,公元653年)改名长安城,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,以雍州为京兆府,置京兆尹。以上称京兆者,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。隋、唐两朝均设京兆尹(郡、府)或雍州,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、大兴(唐改为万年)等二十余县。唐朝以后,长安城不复为都,发展受到一定影响,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。金、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(路),此“京兆”与建都之地无关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、西安市以东、渭河以南、华阴以西一带地区。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,府尹为京兆尹,符合金朝以前“京兆”之意。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“京兆”之称。

滕州:滕州历史悠久,古为“三国五邑”之地,素有“滕小国”之称。滕始于黄帝,因境内泉水“腾涌”而得名。据《说文解字》解释:“滕,水超涌也,盖以地近水所汇聚故也。”周灭商后,周武王封其异母弟叔绣于滕,乃称“滕国”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废分封置郡县,于今滕境置滕县、薛县。汉朝初期,高祖析小邾置蕃县,西晋时期仍袭汉制。金国时期设滕阳州,后改称滕州,辖滕、沛、邹县和陶阳镇。明朝初期废除滕州,北置滕县,南置峄州,后降峄州为县。清朝时期循明制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曾为滕县专署[驻地。1953年撤销滕县专署。1978年划归枣庄市管辖至今。1988年3月7日,撤销滕县,建立县级滕州市。2003年,滕州全市辖二十一个镇(办事处),一千二百二十六个行政村(居委会)。

京兆堂:以望立堂。

滕州堂:以望立堂。

一、hāo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天津之武清,河南之郑州、漯河,山东之鱼台,内蒙古之乌海,山西之太原、大同、运城、长治,湖北之武昌,江西之宜丰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《姓氏考略》注云:“(蒿),春秋时齐地,以地为氏。”

二、

蒿姓分布:安徽淮南、河北三河、河南内黄、卫辉、江西宁都、甘肃永昌、台湾高雄、台北、山东新泰、临清、浙江嘉兴、北京等地均有此姓。

蒿姓起源:蒿,春秋时齐地(故城在今山东泰安南蒿里山麓),以地为氏。亦见《姓苑》。

蒿姓名人:

蒿宾,明嘉靖进士,仕淮安府通判。

郡望:渤海。

历史名人

蒿姓古代名人

蒿宾明朝,(生卒年待考),山东膝县人。著名明朝榜花。明嘉靖二年(公元1523年)登进士榜。榜花,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应试制度,自唐朝宣宗李忱下诏形成,历代因之。自唐大中元年(公元847年)以来,凡历代封建王朝举行会考后,礼部在放榜时,每年皆取二、三姓氏稀僻的应考者为进士,谓之榜花,是点缀和渲染应试制度的一种举措,鼓励士子们为朝廷服务。蒿宾,即为明朝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年的榜花,倒并不是因为考试成绩好。

郡望

京兆:亦称京兆郡、京兆尹,实际上“京兆”不是一个郡,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,“尹”为其太守。西汉太初元年(丁丑,公元前104年)改右内史置京兆尹,为三辅之一,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。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(庚子,公元220年)改京兆尹为京兆郡,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、西安市以东、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。曹魏黄初二年(辛丑,公元221年)封皇子礼为秦公,以京兆郡为秦国,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。魏明帝青龙三年(乙卯,公元235年)封皇子洵为秦王,改京兆国为秦国。齐王(曹芳)正始五年(甲子,公元244年)改为京兆郡,今西安,下属五县,除周至、户县外,均在辖区内。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,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。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、前秦和后秦、西魏、北周相继建都长安(后秦称常安),均在此设置京兆郡(或尹)。隋、唐两朝均都长安,另建新城。隋朝时期称大兴城。唐高宗永徽四年(癸丑,公元653年)改名长安城,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,以雍州为京兆府,置京兆尹。以上称京兆者,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。隋、唐两朝均设京兆尹(郡、府)或雍州,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、大兴(唐改为万年)等二十余县。唐朝以后,长安城不复为都,发展受到一定影响,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。金、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(路),此“京兆”与建都之地无关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、西安市以东、渭河以南、华阴以西一带地区。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,府尹为京兆尹,符合金朝以前“京兆”之意。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“京兆”之称。

滕州:滕州历史悠久,古为“三国五邑”之地,素有“滕小国”之称。滕始于黄帝,因境内泉水“腾涌”而得名。据《说文解字》解释:“滕,水超涌也,盖以地近水所汇聚故也。”周灭商后,周武王封其异母弟叔绣于滕,乃称“滕国”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废分封置郡县,于今滕境置滕县、薛县。汉朝初期,高祖析小邾置蕃县,西晋时期仍袭汉制。金国时期设滕阳州,后改称滕州,辖滕、沛、邹县和陶阳镇。明朝初期废除滕州,北置滕县,南置峄州,后降峄州为县。清朝时期循明制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曾为滕县专署[驻地。1953年撤销滕县专署。1978年划归枣庄市管辖至今。1988年3月7日,撤销滕县,建立县级滕州市。2003年,滕州全市辖二十一个镇(办事处),一千二百二十六个行政村(居委会)。

京兆堂:以望立堂。

滕州堂:以望立堂。

一、hāo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天津之武清,河南之郑州、漯河,山东之鱼台,内蒙古之乌海,山西之太原、大同、运城、长治,湖北之武昌,江西之宜丰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《姓氏考略》注云:“(蒿),春秋时齐地,以地为氏。”

二、

蒿姓分布:安徽淮南、河北三河、河南内黄、卫辉、江西宁都、甘肃永昌、台湾高雄、台北、山东新泰、临清、浙江嘉兴、北京等地均有此姓。

蒿姓起源:蒿,春秋时齐地(故城在今山东泰安南蒿里山麓),以地为氏。亦见《姓苑》。

蒿姓名人:

蒿宾,明嘉靖进士,仕淮安府通判。

郡望:渤海。

姓氏源流

一、hāo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天津之武清,河南之郑州、漯河,山东之鱼台,内蒙古之乌海,山西之太原、大同、运城、长治,湖北之武昌,江西之宜丰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《姓氏考略》注云:“(蒿),春秋时齐地,以地为氏。”

二、

蒿姓分布:安徽淮南、河北三河、河南内黄、卫辉、江西宁都、甘肃永昌、台湾高雄、台北、山东新泰、临清、浙江嘉兴、北京等地均有此姓。

蒿姓起源:蒿,春秋时齐地(故城在今山东泰安南蒿里山麓),以地为氏。亦见《姓苑》。

蒿姓名人:

蒿宾,明嘉靖进士,仕淮安府通判。

郡望:渤海。

堂号

京兆:亦称京兆郡、京兆尹,实际上“京兆”不是一个郡,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,“尹”为其太守。西汉太初元年(丁丑,公元前104年)改右内史置京兆尹,为三辅之一,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。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(庚子,公元220年)改京兆尹为京兆郡,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、西安市以东、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。曹魏黄初二年(辛丑,公元221年)封皇子礼为秦公,以京兆郡为秦国,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。魏明帝青龙三年(乙卯,公元235年)封皇子洵为秦王,改京兆国为秦国。齐王(曹芳)正始五年(甲子,公元244年)改为京兆郡,今西安,下属五县,除周至、户县外,均在辖区内。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,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。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、前秦和后秦、西魏、北周相继建都长安(后秦称常安),均在此设置京兆郡(或尹)。隋、唐两朝均都长安,另建新城。隋朝时期称大兴城。唐高宗永徽四年(癸丑,公元653年)改名长安城,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,以雍州为京兆府,置京兆尹。以上称京兆者,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。隋、唐两朝均设京兆尹(郡、府)或雍州,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、大兴(唐改为万年)等二十余县。唐朝以后,长安城不复为都,发展受到一定影响,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。金、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(路),此“京兆”与建都之地无关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、西安市以东、渭河以南、华阴以西一带地区。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,府尹为京兆尹,符合金朝以前“京兆”之意。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“京兆”之称。

滕州:滕州历史悠久,古为“三国五邑”之地,素有“滕小国”之称。滕始于黄帝,因境内泉水“腾涌”而得名。据《说文解字》解释:“滕,水超涌也,盖以地近水所汇聚故也。”周灭商后,周武王封其异母弟叔绣于滕,乃称“滕国”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废分封置郡县,于今滕境置滕县、薛县。汉朝初期,高祖析小邾置蕃县,西晋时期仍袭汉制。金国时期设滕阳州,后改称滕州,辖滕、沛、邹县和陶阳镇。明朝初期废除滕州,北置滕县,南置峄州,后降峄州为县。清朝时期循明制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曾为滕县专署[驻地。1953年撤销滕县专署。1978年划归枣庄市管辖至今。1988年3月7日,撤销滕县,建立县级滕州市。2003年,滕州全市辖二十一个镇(办事处),一千二百二十六个行政村(居委会)。

京兆堂:以望立堂。

滕州堂:以望立堂。

一、hāo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天津之武清,河南之郑州、漯河,山东之鱼台,内蒙古之乌海,山西之太原、大同、运城、长治,湖北之武昌,江西之宜丰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《姓氏考略》注云:“(蒿),春秋时齐地,以地为氏。”

二、

蒿姓分布:安徽淮南、河北三河、河南内黄、卫辉、江西宁都、甘肃永昌、台湾高雄、台北、山东新泰、临清、浙江嘉兴、北京等地均有此姓。

蒿姓起源:蒿,春秋时齐地(故城在今山东泰安南蒿里山麓),以地为氏。亦见《姓苑》。

蒿姓名人:

蒿宾,明嘉靖进士,仕淮安府通判。

郡望:渤海。